
2020年9月22日,我国向国际社会承诺: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提出五年来,四川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低碳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一地三区”(全国重要的先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策源地、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中承载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战略支撑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亟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战略高度,以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和高质量发展为引领,坚定不移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促进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做到在发展中降碳、在降碳中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为此,我们倡议如下。
1. 抓住“十五五”时期规划研究编制契机,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与投资、财政、金融、产业、能源、基础设施、数智转型等规划政策的协同和融合,重视“两高”项目的碳锁定效应和资产搁置风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多目标协同。
2. 结合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控制,优化完善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加快构建覆盖全经济范围、包括所有温室气体的政策行动体系。
3. 围绕公共资金支持、碳排放减量替代、碳排放预算管理、新型低碳能源推广应用等,加大重要机制、重点环节政策改革创新,以深化改革赋能绿色低碳转型。
4. 更加注重节能、降碳、减污、循环经济等政策的协同问题,打通堵点、痛点、难点,挖掘经济、环境、资源、气候效益最大化结合点,形成联合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政策合力。
5.围绕地方碳考核、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价、组织碳核查、产品碳足迹等加快构建衔接国际市场需求、国家政策导向和契合四川发展阶段的碳排放双控机制。
6. 围绕全经济范围所有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建立健全抓落实协同工作机制,构建责任压实、分工明确、工作有力的降碳政策实施机制。
7. 统筹一盘棋推进和差异化降碳,深化成渝地区合作,强化经济圈、经济区、都市圈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打造绿色低碳发展新高地、先行区和示范区。
8. 加强全省统筹,兼顾公平和效率,优化碳排放预算配置,推动碳排放指标适度向单位排放产值更高的地区和行业倾斜,遵循政策驱动碳达峰的内在规律,推动重点城市梯次有序实现碳达峰,不搞“齐步走”“一刀切”。
9. 深化低碳城市、碳达峰城市、零碳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园区等试点探索,推动空间、能源、产业、建筑、交通绿色低碳转型,探索城市碳达峰和空气质量达标“双达”路径。
10. 大力发展碳汇经济,依托川西高原等地区打造碳汇经济发展高地,建设碳中和先行区,拓展生态产品价值跨区域、市场化、可持续实现机制。
11. 深入实施能源行业低碳转型行动,大力发展新能源等清洁能源,加快构建更加安全、稳定、可负担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着眼当前和长远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12. 推进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推动火电、建材、冶金、化工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控制,促进源头减排、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协同发力,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
13. 促进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等控排,推动己二酸、硝酸和己内酰胺生产企业开展氧化亚氮减排,通过使用治理设备、加装减排催化剂等方式减少氧化亚氮排放。
14. 加强非工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控制能力建设,推进农牧业、建筑业、运输业、数据中心等绿色低碳转型,开展可再生能源推广使用、废弃物循环利用、农药化肥减量替代等行动。
15. 加快布局万亿级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培育壮大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低碳产业,提升关键技术装备制造和可持续供给能力,抢占绿色氢能、绿色液体燃料等新赛道,为全国、全球绿色低碳提供更多“四川造”产品。
16.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服务业,提升核算核查、评价认证、检验检测、计量检定、碳资产管理、能碳数智化等服务能力,培育优质且具有区域辐射力、全国影响力的服务机构。
17. 提升企业碳管理能力,进一步扩大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覆盖企业范围,探索开展价值链和范围三排放核算,加快推广连续在线监测技术装备,规范企业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披露。
18. 实施企业碳绩效管理,高标准规划建设碳中和企业、零碳工厂和绿电工厂,打造绿色低碳发展行业标杆,提升产品和价值链绿色低碳竞争力。
19. 强化大型企业、头部企业、链主企业引领作用,加强绿色低碳供应链建设、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研发、设备更新改造和项目投资。
20. 重视碳定价机制的牵引带动作用,积极参与碳排放权和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提升碳资产开发和经营管理能力,管好盘活碳资产。
21. 提升产品碳足迹数据归集能力,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评价和认证,推广碳标识(碳标签),聚焦重点产业协同打造低碳供应链,形成全链条协同降碳格局。
22. 布局发展循环经济和再生经济,提升废旧资源再生循环利用水平,壮大电炉钢、再生锂、塑料回收利用等产业,提升园区循环化发展水平。
23. 促进公正转型,健全补偿机制和可持续发展机制,筑牢绿色低碳转型的社会基础,增强降碳的韧性。
24. 发挥社会团体、青少年、志愿者等的作用,倡导低碳生活新时尚,引导和带动全社会践行绿色低碳理念,营造“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社会氛围。
25. 加强气候变化科学普及和碳达峰碳中和专业人才培养,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碳达峰碳中和)科学认知,提升碳达峰碳中和人才多元化、可持续供给能力。
26. 推行绿色生活、绿色办公、绿色休闲、绿色出行、绿色消费,引导消费者选购绿色低碳产品。
27. 加强碳普惠机制创新和系统集成,探索多城市联建新模式,构建可循环、可延展的发展路径。
28. 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培育国家级创新平台,促进多学科融合,着重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布局建设规模化零碳负碳工程,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协同。
29. 促进气候投融资和绿色低碳投资,面向全省开展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建设,谋划实施应对气候变化重大工程,促进绿色金融、转型金融和碳金融协同发展,注重实效推动公众、企业“碳账户”建设。
30. 积极参与温室气体排放、产品碳足迹等领域各类标准规范研究,提升规则制定参与度和贡献力,提高国内外话语权和行业影响力。
倡议人(排名不分先后,按姓氏拼音排序):
安 明 中国大唐集团绿色低碳发展有限公司西南分公司正高级工程师
陈晓艳 四川省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和规划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邓 也 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房景燕 四川省工业环境监测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何 伟 四川省能源地质调查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罗 涛 农业农村部沼气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孙高峰 四川拓展清洁发展机制服务中心主任
万亚军 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董事会办公室主任
王志瑞 华测认证有限公司区域总监高级工程师
武晓斌 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业务总监
向 柳 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主任工程师
向元英 四川省工程咨询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薛 蕾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区域经济教研部副教授
杨有仪 四川省循环经济协会副会长
袁 亮 四川省节能低碳协会秘书长高级工程师
张 浩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副主任
张 洪 四川发展绿色低碳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张 魁 四川省水泥协会副秘书长高级工程师
张国昊 中建西南咨询顾问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张新蓉 中节能衡准科技服务(北京)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总经理
周 鑫 四川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