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我国将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时间:2023-02-21    文章来源:  编辑:四川省循环经济协会

  新春开新局 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绿色底色

  一年之计在于春。连日来,祖国大地上一批重大项目火热开工、稳步推进。1月28日,春节假期后第一个工作日,在陕西省一季度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上,榆林煤炭分质利用制化工新材料示范50万吨/年DMC工程等146个陕北转型持续发展项目集中开工。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设美丽中国。

  绿色映底蕴,山水见初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降碳:绿色转型步伐加快

  新年伊始,多省份传出新能源装机、发电量创新高的消息:1月份,甘肃金昌新能源单月发电量创历史新高,达4.2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8.82%;截至2022年底,山西全省新能源装机容量达4013.52万千瓦,突破4000万千瓦大关;不久前发布的《河南能源发展报告(2023)》显示,2022年河南省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和发电量双双迈上新台阶……

  人勤春来早。春节假期刚过,位于宁夏银川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宝丰储能电池电芯生产车间就忙碌起来。该项目作为宁夏首个大型储能项目,将缓解宁夏面临的新能源电力不稳定、不连续等问题。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发展在注重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消纳水平也不断提升。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前不久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风电、光伏发电平均利用率逐步提高,风电利用率由2016年的82.4%提高至2022年前11个月的96.7%;光伏发电利用率由2016年的90%提高至2022年前11个月的98.2%,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近年来,我国积极有序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大力推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2022年实施2.2亿千瓦改造。积极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规划建设4.5亿千瓦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印发加快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实施方案,积极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我国可再生能源总装机已突破11.46亿千瓦,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均稳居世界第一。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内容。据了解,目前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已构建完成。“2022年,制定出台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等12项重点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和科技支撑、财政支持、减污降碳、统计核算、标准计量、人才培养、干部培训等11项配套保障措施,督促指导各地区编制地方碳达峰实施方案,目前26个地区已印发实施,其他地区正在按程序印发。”该负责人表示。

  对于下一步如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这位负责人表示,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大力推动低碳零碳负碳项目建设,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对外工作,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减污:环境污染防治深入推进

  去年底,财政部对2023年多项生态环保资金预算作出安排,涉及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农村环境整治、可再生能源等多个领域,总额达2475.82亿元。

  10年来,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环境污染防治取得长足发展。与2012年相比,2021年全国污水处理能力增长1倍,工业固废处置量增长约5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和实际处理量分别增长116%和62%,自然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稳定保持在90%以上。

  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就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印发意见,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从“坚决打好”转向“深入打好”。从“坚决”到“深入”,两字之别,意味着攻坚战破解的问题层次更深、领域更广、要求更高。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环境基础设施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增进民生福祉的基础保障,是完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支撑。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制定的《关于加快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对构建科学完善的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体系作出部署,为今后全国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建设指明方向;《污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印发,对于加快补齐污泥处理短板,提高污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多地正加快补齐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比如,贵州省全力推进实施“一圈两场三改”建设,重点围绕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实施一批基础项目。2022年,该省城市(县城)共新建改造地下管网4988.64公里,累计新增城市(县城)污水处理能力24.85万吨/日,新增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处理规模5600吨/日。

  环资司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将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推动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快县级地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建设,推进污水污泥资源化利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制定发布一批清洁生产指标体系。持续抓好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和商品过度包装治理。

  增绿:经济发展“含绿量”显著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6%的经济增长,2021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较2012年下降26.4%,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和“含绿量”显著提升。

  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力度持续加大,设备更新升级不断推进。“十三五”时期,我国累计退出钢铁过剩产能1.5亿吨以上、水泥过剩产能3亿吨,地条钢全部出清,电解铝、水泥等行业的落后产能基本出清。

  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新的产业竞争优势也正在被锻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正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工业转型步伐稳健。2022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超过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6个百分点。

  近年来,绿色产业受到广泛关注,已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持续加大的同时,也为绿色产业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2022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471万辆和45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倍和1.1倍,市场占有率达到23.5%。2021年,我国光伏产业链主要环节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全球占比均超过70%。

  生产线上也澎湃着绿色动能。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要树立质量发展绿色导向,全面推行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建造,健全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大力发展绿色供应链。

  从注重“制造绿色”转向“制造绿色”和“绿色制造”并重,减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生态环境影响,对产业“含绿量”、发展“含金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据了解,截至目前,国家层面培育了2783家绿色工厂、296家绿色供应链企业、223家绿色工业园区,推广近2万种绿色产品,逐步构建起从基础原材料到终端消费品的全链条绿色产品供给体系。

  环资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将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修订绿色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推进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完善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实施绿色低碳生活全民行动,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国发展改革报社 记者 甄敬怡)


  附件下载: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