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州动态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州动态

守护一江清水出川——泸州市践行长江大保护观察

时间:2021-05-11    文章来源:  编辑:四川省循环经济协会

  泸州地处长江上游,既是全省生态建设的核心地区、生物多样性富集区、长江上游重点水源涵养区,也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和自然灾害多发区。

  多年来,泸州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中,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采取资源保护、生态修复、污染防治等措施,着力推进水生态水环境整体改善,为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守护一江清水出川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绿色发展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生态保障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构筑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为泸州建成全省和成渝地区经济副中心、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南翼跨越发展提供绿色保障,既是泸州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也是泸州项目投资的要求。

  2018年6月20日,北京会议中心,《泸州市长江沱江沿岸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规划》通过评审。这个《规划》,既是长江经济带首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规划,也是全国地级市层面首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规划。

  泸州为何率先“尝螃蟹”?“这是泸州的战略地位决定的。”泸州市相关领导说。泸州是长江出川的最后一道关口,是长江上游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地,生态环境保护责任重大。从某种意义上讲,泸州的长江水以什么质量出川,就代表着四川向全国交出了怎样的一份长江大保护“答卷”。这体现的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泸州担当”。泸州的发展轨迹证明,环境保护和发展经济,二者之间不一定是对立关系,只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产业转型,“呼吸”与“饭碗”就可以兼得。

  为此,泸州优化沿江产业布局,推进沿江产业、临江企业退江入园,严禁长江沱江沿岸1公里范围内新建布局重化工园区,严控新建石油化工、造纸、印染等项目。近年来,泸州招商引资频现“拒签门”,为保绿水青山,落后的项目再大也不引进。

  在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方面,如何处理环保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特别是2006年至2017年,泸州关闭了“小、散、乱、差”非煤矿矿山企业181家,关闭资源枯竭及高硫煤质煤矿企业127家,淘汰落后产能910万吨。如何另外找到新的发展方式支撑全市经济发展?

  绿色发展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必由之路。“探索绿色发展新模式、新路径,要在更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红线基础上,做好‘退’和‘进’两篇文章。”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负责人说,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原先对资源环境依赖较重的产业,须逐步“退出去”,对资源环境较友好的新兴产业则要“引进来”,比如智能终端制造、大数据、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

  2020年,泸州与世界500强企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牵手合作,于当年3月开建百亿级中国电子(泸州)产业园项目。到去年6月,泸州已经集聚电子信息企业260多家,产品覆盖软件服务、终端产品设计、元器件制造和整机生产。

  中国电子(泸州)产业园项目计划总投资200亿元,项目包含数字经济产业信息港和电子信息产业园区。该产业园分二期建设,一期已开工建设。一期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100亿元,年利税16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万个以上。

  “从无到有”向“从有到优”转变,泸州电子信息产业正向千亿级产业迈进。

  做好“进”的文章,还体现在泸州与华为公司的“牵手”上。泸州市政府与华为公司正式签署云数据中心战略合作协议后,不到两年时间,华为四川大数据中心已建成投用,政务云建设和数据资源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稳步推进,让泸州市大数据产业发展走在全省前列。

  在培育和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方面,泸州还培育了新的动能——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新能源电动专用车实现量产,泸州造新能源汽车走出国门,远销马来西亚、美国等国家;世界500强恒力集团投建的智能化新材料产业园(一期)项目正加快推进,泸州将成为西南地区智能化聚酯新材料及高端纺织制造中心。

  绿水青山打底,让泸州的发展更有质量。

  污染防治  乡镇污水变清流

  在泸县云龙镇污水处理厂出水口,过去脏污恶臭的污水已化作汩汩清流。

  作为泸县建成的民生项目,云龙镇污水处理厂占地6.7亩,建设污水收集管网2.5公里,日处理能力2000立方米,于2014年10月开工建设,2015年7月建成。在该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车间,黑褐色的污水经过格栅渠、污泥池、污泥脱水池、调节池、一体化污水生物处理池、清水及消毒接触池等环节的处理,在出水口变成了清水。

  据了解,云龙镇污水处理厂采用生物硫化床与复合滤床处理工艺,通过自动控制和人工控制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处理云龙场及泸县一中所产生的生活污水,也可处理一些工业废水。目前,云龙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指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这对改善龙溪河水质有一定作用,同时为云龙镇的经济发展腾出了环境容量。

  泸天化麦王汇兴水务公司副总经理练宝田告诉记者:“过去,场镇生活污水是直接排出来。近年来,泸县投资2.2亿元,先后建成了34座集镇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24450立方米,实现了一级场镇和濑溪河流域集镇污水处理全覆盖。”

  2019年,泸州市建成128座乡镇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8.3万立方米,在全省率先实现乡镇污水处理厂全覆盖。生态环保基础设施的加强,进一步筑牢了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

  江河保护  设立五级河长4968名带来“河长治”

  泸州江河众多、水系发达,境内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有96条,四川80%的长江水量在泸州市过境出川。

  过去,泸州河(湖)管护薄弱,曾出现“乱占、乱采、乱建、乱堆”等问题,河(湖)水质较差。自2017年河(湖)长制工作实施以来,泸州市河(湖)管护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如今,泸州市设立了市、区(县)、乡镇、村、组五级河长4968名,河(湖)长制管理责任延伸“到基层、到村组”,6条市管以上河道还创新设立了“双河长”。河流两岸、上下游建立起联防联控机制,实现了跨界互保,河(湖)管护形成“由党政同责、河长挂帅、水利部门牵头、多部门协同、临界区域合作共管”的良性运行机制,全市水环境治理成效不断巩固提升,河湖面貌不断改善,流域水质、水环境、水生态持续向好。

  李勇是泸县玉蟾街道祥和社区党委书记,也是濑溪河祥和社区段河长。李勇说“:我们每周要巡河两次,确保水清岸美。”巡河并不是简单地走走看看,河道有无漂浮物,有无非法排污口,有无非法破坏河堤现象,有无人偷偷钓鱼……这些与濑溪河水生态环境相关的问题,都是李勇关注的重点。

  同时,泸州市4968名河长按照“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思路,实施市、区(县)、乡镇、村、组五级联动,通过“河长制”促进“河长治”。

  截至2020年底,全市7个地表水国控考核监测断面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水质优良比例为100%,无劣V类水质断面;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标准以上,水质达标率100%,长江出川断面平均水质保持Ⅱ类标准,给群众带来了看得见、体会得到的明显变化,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

  2019年,濑溪河胡市大桥地表水国控考核监测断面水质未达到Ⅲ类标准要求,该河被纳入2020年全省重点小流域挂牌督办整治事项。通过“河长制”促进“河长治”后,濑溪河水质去年达标。

  “现在,濑溪河清澈见底了,下河游泳经常有小鱼来啄脚板了。”冬泳6年,泸县冬泳队员张清见证了濑溪河水由“浊”变“清”的过程。

  生态修复   退耕还林退出“金山银山”

  在古蔺至叙永高速公路一侧,苗家风情的建筑掩映在一片苍翠之中。古蔺县箭竹苗族乡团结村上寨组村民陶永贵在自办的农家乐里,和贵州来的游客聊天。“这片竹林,多是我们退耕还林之后新栽的。”陶永贵说。

  新一轮退耕还林启动后,陶永贵所在的团结村,第一次被纳入退耕还林范畴。“以前一下雨,到处都是泥汤汤。”提起以前,陶永贵直摇头。陶永贵拿出一张多年前全家人在村口的照片,只见照片背景中布满石块,完全看不见树木的影子。如今,这个背景变成一片绿色,一张全家福照片的背景变化,是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变化的缩影。

  “装点江山千山绿,造福后代万泉清”。10多年来,泸州市以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为抓手,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走出了一条生态惠民、产业富民、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通过这些工程的实施,全市森林面积达到936万亩,森林覆盖率由38.4%上升到51%,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与恢复。

  而森林覆盖率的提高带来了更大的变化。市林业和竹业局副局长张雷告诉记者,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推动了全市林业产业发展,同时,竹产业、林果业、林下种养业、种苗花卉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产业的发展,助力农户增收致富。2020年,全市实现林业综合产值294.8亿元,仅竹业一项,全市农民年人均收入2900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泸州大地的现实。


  附件下载: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