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州动态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州动态

成都市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创新典型案例丨自然生态兴衰造就天府文化的历史传承

时间:2022-02-25    文章来源:  编辑:四川省循环经济协会

成都拥有4500年文明史、2300多年建城史,是中国城址未变、城名未改、延续至今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十大古都,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中占有独特且不可或缺的位置。

古老悠久、持续繁荣的城市历史中,天府文化从萌芽走向了兴盛,始终充满旺盛的生命力,一方面基于成都独特美丽的自然山水、优越秀冠的农耕文明、富甲天下的物产资源,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成都从古至今一以贯之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底蕴。从古蜀文明时期的稻作文化、桑蚕文化,到战国时期的都江堰生态水利工程与平原水利灌溉工程、两汉时期发源于此的“天人合一”道教思想,再到上世纪末获联合国“世界人居奖”的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以及近年来的天府绿道、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直是这座城市更迭前行的魂魄与根基,而良性健康的城市化进程也同时促成了巴蜀文明、天府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丰富创新,因此,成都的建设与发展充分体现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的生态文明观。

生态营城  文化润城,青山绿水与文化脉络共绘城市蓝图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成都,首次提出公园城市,要求“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三年来,成都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立足自身历史文化肌理,在公园城市建设中强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责任感,创新保护理念,开展顶层谋划,形成公园城市理念下的成都有机更新路径、依据和准则。围绕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和世界文化名城的城市目标,以绿色空间为底色,以山水田林为景观,以历史人文为特质,以公园街区为场景,坚持把公园城市与世界文化名城建设统筹起来,推进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

一是生态环境与历史文化的协同保护。在城市建设更新中充分挖掘成都历史发展沿革与自然环境基础,在成都绿道、公园的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中,充分考虑历史文化街区、风貌片区的原有街巷格局、肌理与空间尺度,将相依存的历史文化资源与周边环境纳入规划管控,强化特色风貌和空间形态的区域性保护,生态可持续性与人文可持续性同步提升。成都市的环城生态公园,在构建绿道、公园、小游园、微绿地等多级城市生态体系时,强化对环城生态区内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通过绿色廊道串联起分散的各类历史文化遗产和乡土景观,构成环城生态区内的遗产保护网络,打造形成蜀风雅韵的公园城市会客厅。

二是生态环境与历史文化的互融互通。在生态品质提升与生态社区建设过程中,以尊重历史风貌特征、合理修缮和恢复历史文化资源为前提,将生态场景、绿色服务等现代功能合理融入传统历史建筑,通过绿色空间形态、浸入体验的现代转换,植入可感知、可参与、可阅读、可消费等复合功能,让历史资源“活”起来、“火”起来,使天府文化从人文价值、美学价值深化为高质量的经济价值和精神价值,促进历史文化片区活力再生,提升生态景观人文内涵。成都市锦江区的水井街小游园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它以构建生态化的,可进入的,可参与的街旁绿地为建设理念,充分结合水井坊特色文化街区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以水井坊酒坊历史博物馆为中心,对沿街道路及周边环境进行了美化提升,把酒文化的美和历史韵味从水井坊博物馆延伸到街巷游园中,将历史文化特色、现代城市风貌、生态环境提升和谐统一。

理水筑境  联史成景,修复生态与融通文脉共续锦江新篇

从“两江环抱、三城相重”的锦官古城到“六河贯都、百水润城”的天府新城,水系串联起了时空连续的历史文化资源,成都的发展始终离不开水的浸润。其中,锦江作为守护成都的护城河,无声无息地哺育着蓉城大地,见证了天府文化的源远流长。上世纪70年代,由于古佛堰改造,锦江水量减少,加之城市化进程加快,锦江生态逐渐恶化,1994年,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启动,历经四年“濯锦江边两岸花”得以实现;2017年12月,锦江水生态治理和锦江绿道建设正式启动,明确了“一年治污、两年筑景、三年成势”的时序要求,“锦江治理迈向3.0时代”,通过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文化传承发掘提升,锦江化为成都平原的生命水脉、天府文化的承继轴线、蜀风雅韵的山水画廊、锦城内外的宜居水岸,让古老锦江焕发新生机,续写了新时代成都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生态文明新故事。

一是治理水生态,传承历史文脉。锦江水生态治理工程充分结合锦江文化内涵、城市记忆与生态作用,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河道水系治理管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将流域控源、截污、清淤、补水等日常工作,设施建设、管网排查疏通、水生态修复等深度治理措施与打造历史文化、城市记忆品牌,构建滨水资源开敞空间等依水优城、亲水惠民措施相结合,开辟滨水绿廊,建设高品质锦江生态廊道,让锦江水质根本改善、两岸景色焕然一新,同时,串联历史场景,构建有文化韵味、有生活气息的沉浸式文化空间,打造动静相宜的城市人文水岸,让锦江回归自然之美、展现生态之美、再现人文之美。

二是贯通锦江绿道,串联历史卷轴。锦江绿道是锦江滨水廊道的重要组成,也是“一轴两山三环七道”覆盖成都全域的天府绿道的核心组成。途经10个区(市)县,9个城镇,全长240公里。锦江绿道的建设与锦江水生态环境治理、城市建设相结合,统筹水生态涵养、灌区治理和沟渠恢复,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提升锦江水环境质量,实现一江四季清水。同时,结合锦江沿线自然、人文、历史资源,锦江绿道的构建充分体现了文化引领,对沿线360处文化资源及林盘进行筛选提升,展示水文化、商贸文化、蜀都文化、名家文化、景园文化、非遗及民俗文化、林盘文化等,将全线划分为伏龙开源、古蜀乡愁、千年画卷、创意天府、绿色郊野五大文化主题段,镶嵌道明竹艺村、建川博物馆、刘氏庄园、安仁古镇、元通古镇、白鹿音乐小镇、天府芙蓉园等诸多历史及现代人文景观,构建展现天府文化的“锦江故事卷轴”。并结合“两江抱城”等重点区域的打造,意向性恢复地标古迹、园林景致、民俗节庆,结合文化点位及驿站,设置小型博物馆、艺术馆、广场、运动场馆、创客空间、雕塑等,提供文化特色体验。

传承创新  保护利用,山水神韵与文化魅力共添发展动能

合理利用是对文化最好的保护,与时俱进是对文化最好的传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历史文化也是金山银山,风光秀丽的自然生态与凸显成都气质的文化元素,成为成都绿色经济的新增长点,同时,绿色经济的高速发展又反哺了生态环境与历史文化的保护。成都依托公园城市、天府绿道建设形成的绿色经济带,带动周边区域文创、文旅等“文化+”特色现代产业服务发展,深刻诠释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保护与发展的完美平衡。

一方面,通过构建文化保护体系,在文物普查的基础上,对地下文物分布范围进行调查,并纳入“多规合一”全域数字化一张图,为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提供有效保障。另一方面,成都坚持文化赋能,激发文化创造,以“文化+”产业发展为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绿色经济赋能,积极探索文化遗址、历史保护性建筑活化利用,打造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生态文化品牌,以价值创造延续文化的生命力、提升绿色经济发展的软实力。

成都市新都区作为一个有着2800余年历史的中心城区,按照新绿“透”桂墙、多维“拓”宝光、街巷“联”寺湖的理念,将传统文化具象在城市设计上,融入城市特质里,按照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的思路,将特色小镇作为承载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植入“抱着熊猫吃火锅”等特色消费场景,构建音乐、火锅、丝绸等主题文化产业集群。成都市金牛区深度挖掘区内文化资源,加强金华寺、苏式红砖建筑等33处文物古迹保护、开发和利用,差异化打造“华侨城欢乐里”休闲游乐、“国医汇”中医药文化、“一品天下”美食文化、“双子院”铁路文化、“三泰魔方”创新创业5大特色街区,构建具有金牛特色的“两廊八片”文化展示体系。

截至2020年,成都文创园区面积达844万㎡,文创街区194条、文创镇(村)55个、文创空间1897个,共有博物馆160家,其中国有博物馆50家、非国有博物馆110家,非国有博物馆的数量和质量均是全国城市第一,共同构成了天府文化保护利用的重要载体、传播的重要窗口、服务人民群众的文化高地,呈现生态、文化、经济、品牌多重价值,成为成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成都的城市建设以绿色空间为底色,以山水田林为景观,以历史人文为特质,以公园街区为场景,精准标定了新时代城市的空间形态,引领城市发展方式、领导工作方式、经济组织方式、市民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的变革,创新重塑了新时代历史名城发展革新的科学内涵,让蓝天碧水成为永久风景,让绿色生态成为普惠福祉,让简约健康成为生活时尚,让诗意栖居成为城市信仰,精准标定出新时代历史名城发展革新的价值取向。


  附件下载: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