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众多的水系中,沱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流经的2.55万平方公里更是四川城镇最集中、人口最密集、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沱江流域污染也逐年加重,沱江一度成为四川乃至长江上游污染最严重的河流,曾经的沱江被誉为“天府之痛”。
四川省水生态环境处处长芮永峰日前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经过多年努力,首先是水质实现突破。沱江流域水质实现根本性好转,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从2017年的6.2%跃升至2022年的100%。二是水生态得到恢复。2022年四川不断改善水生生境,提升重要河流、河段自然岸线率、水源涵养功能,实施水生态修复,加强河湖生态缓冲带建设,提高水生生物多样性,完善河湖水生态系统,全省水生态得到进一步恢复。三是“人水和谐”打开新局面。“三水共治”取得突破,涌现出一批水清、岸绿、业兴、人和的美丽河湖。
从垃圾场到“候鸟天堂”
在成都市简阳市东南隅,有一颗“天府明珠”——三岔湖。三岔湖位于沱江一级支流绛溪河上游的简阳市三岔镇。湖边层峦叠嶂,山光水色。游船在水中驶过,时不时惊起几只水鸟。很难想象这里的湖水曾经是劣Ⅴ类。
图为三岔湖景区。记者 于江 摄
“以前这里到处都是农户投放的网箱,生活垃圾、生产垃圾乱投,岸上还有农家乐排污。”成都东部新区水务监管事务中心工作人员曾成伟向《经济参考报》记者描述三岔湖治理之前的样子。
曾成伟介绍,近几年通过换水、清退围湖种植、围湖养鱼,取缔散乱农家乐及“三无”船只、建设截污管网、增加植被覆盖率等举措。如今,三岔湖湖区森林覆盖率已超过85%,水质由劣V类提升至Ⅲ类,部分区域达到Ⅱ类标准,生物多样性保持稳定,生态效益逐步显现。三岔湖也从一个满是渔业网箱的郊区蓄水湖蜕变成了城市中心的景区湖。
三岔湖秀美的山水风光成了鸟类的天堂,光是珍稀野生鸟类就有17种。其中鸟岛、西坝嘴更是鸟儿们的长期聚集地。在湖边的湿地和湖中的岛群上,白鹭、灰鹭、黑脸琵鹭等都市里难觅踪影的水栖鸟类都可以在这里看到。每到冬春之际,鸟岛附近更是会聚居数千只水鸟,此起彼落,使三岔湖充满生机活力。
从洼地变身“打卡地”
在成都龙泉驿区东安街道的东安湖公园,《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该公园总面积约5061亩,分为水库工程和生态修复工东安湖公园的修建,有效解决了该片区低洼地带连年受淹、塘堰水质差、东风渠岁修期缺水灌溉等问题。据悉,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式将在这里举行。
图为东安湖公园。记者 于江 摄
四川成都东安湖体育公园(世界大运公园)碧水映衬的“一场三馆”,与远处的龙泉山交相辉映,构成一幅传统文化与体育运动完美融合的美丽画卷,吸引了不少市民前往散步和打卡。
据龙泉生态环境局余渝介绍,东安湖为河湖分离的城市湖泊,为构建良好的水生态系统,周边河道均不流入湖体,不受行洪影响;周边道路地块雨污水均不流入湖,仅园区内绿地地表径流入湖。利用公园周边市政道路全面截污纳管,污水进入平安污水处理厂达标处理后排至西江河;最终注入沱江流域。东安湖不设雨水排口,初期雨水等城市面源污染通过雨水管网排入西江河和李河堰;园区内地表径流污染利用海绵城市技术渗透削减,全面控制入湖化学污染物总量。
治水“主战场”转向小流域
《经济参考报》记者从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了解到,今年,该省将全方位排查小流域水生态环境问题,到2024年底,通过落实实施方案,消灭一批差水,整治一批中水,巩固四川75%国控断面达到Ⅱ类的良好水环境格局,力争到2025年底,基本实现小流域水质稳定达标。
芮永峰表示,四川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着重在以下四个方面开展:一是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攻坚。对小流域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问题开展排查,开展“三水共治”示范试点,形成具有地方特色、代表性的治理经验,打造一批四川特色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典范。
二是着力提升城市水质排名。聚焦影响城市水质指数(CWQI)的重点河流、重点断面和重点指标,进一步夯实精准管控措施,降低主要污染物浓度,提高水污染治理水平,提升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排名。
三是深化入河排污口监管。加快入河排污口“查、测、溯、治”,推进入河排污口信息化建设,力争2023年,全面完成全省入河排污口规范化整治。
四是深入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组织开展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排查“回头看”,建立城市黑臭水体问题清单,强化跟踪督导,持续开展黑臭水体监测,实现长制久清。
来源:经济参考报
附件下载: